海参 燕窝 人参 虫草 桃胶 鲍鱼 玛卡 卡宾达树皮 菌菇

刺参怎么养殖,刺参养殖现状及未来发展

作者:小米 来源:原创 2020-11-20 103 标签:刺参怎么养殖(1)
刺参的敌害主要有桡足类、某些鱼类、蟹类和海星类。它们主要危害体长3厘米以下的稚参和幼参。那么大家知道刺参怎么养殖,刺参养殖现状及未来发展?
刺参怎么养殖,刺参养殖现状及未来发展
(―)桡足类
1.桡足类的生态习性 为了做好对桡足类的防治,需要了解其生态习性。很多种桡足类的适宜水温为20〜25°C。水温适宜,不但生长发育快,而且寿命长。例如,日本虎斑猛水蚤在23°C时解化后11天发育为成体;在25°C时,只需8天。从成体到开始产卵仅需2〜3天。日本虎斑猛水蚤的寿命平均为50天,而在24°C的高水温中,其寿命平均86天,最髙155天。
 
桡足类的食性分为草食性、肉食性和杂食性。草食性者以滤食方式摄食;肉食性者以捕食方式摄食;杂食性者以混合方式摄食。
 
桡足类的栖息方式有浮游生活和底栖生活两种。
 
桡足类为两性生殖,产卵方式有三种:由输卵管分泌物把卵聚集成大小、形状和位置不同的卵囊1〜2个,悬挂于雌体腹面;产黏性卵,黏附于胸足上;直接产卵于海水中。海水桡足类也产休眠卵。休眠卵可抵抗低温等恶劣的环境,在越冬前产的休眠卵,在海里越冬后,待水温适宜时即孵化。
 
2.桡足类的危害 由桡足类的生态习性不难看出,刺参育苗池的生态环境,对桡足类非常适宜。因此,桡足类生长繁殖很快,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庞大的种群。桡足类主要危害体长3厘米以下的稚、幼参,对体长3厘米以上幼参也有危害,对体长0.5厘米以下的稚参危害特别严重。其危害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与稚参竞争生活空间,包括争夺饵料,消耗溶解氧,排出大量粪便。特别是营底栖生活的桡足类,与稚参的栖息方式基本相同,常发现其在附着基上爬行;二是直接捕食稚、幼参。稚、幼参轻者被其咬伤;重者被其咬成碎片而食之。桡足类泛滥可导致稚参大量受损,甚至可能全部覆灭。
 
3.防治方法 防止桡足类入侵是最重要的预防方法,为此要建好两道防线:第一道是沙滤。沙滤可滤除桡足类的成虫和幼虫。即使幼参体长到3厘米以上,仍然要用沙滤水。第二道防线是网滤。在池子的进水口加300目的网袋或专用的过滤袋,用以滤除桡足类的幼体。
 
以上预防措施可以大大减少桡足类随海水人侵的数量,至少可以使其在一段时间内不致在育苗池内形成大的种群数量。但是要完全杜绝桡足类则几乎不可能。当发现育苗池内有桡足类存在,要立即施加药物杀灭。桡足类对有机磷农药反应敏感。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,施用1〜2毫克/千克浓度的敌百虫3〜4小时就可将其完全杀死,而现在施药浓度达到10毫克/千克却不能将其完全杀死。这可能与农业和海水养殖业多年来施用有机憐农药,增强了其抗药性有关。据悉,高效低毒的药物已投放市场。
 
(二)蟹类和鱼类
据汪心源(1998)报道,在养有参苗的网袋中,放人4〜5厘米的日本鲟,参苗全部被其吃掉。在有大、小雄蟹和中等大小雌蟹的情况下,0.5龄幼参被其致伤,近一龄幼参未受伤。但有排脏现象。对处于夏眠期的2龄成参未见伤害。
 
刺参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对蟹类比较适宜。一些小杂蟹的分布数量往往较多。预防方法是,在进排水口安装过滤网,防止其人侵。
 
一些肉食性鱼类也可以捕食幼参,预防方法同上。
 
(三)海星类
海星可以捕食体长3厘米以内的幼参。在刺参养殖池塘内,海星的分布一般不多。在刺参增殖海区,往往有较多海星分布,对放流的参苗造成一定危害。
 
驱除海星的方法一是靠潜水员采捕,二是施加生石灰杀灭。方法是在放流增殖区撒布生石灰。据报道,生石灰的用量为每平方米50克时,海星和海燕的死亡率为60%,紫海胆的死亡率为10%;生石灰的用量增加到每平方米100克,海星的死亡率为100%,紫海胆的死亡率为20%,马粪海胆的死亡率为70%,而海参却完全未因撒布石灰造成死亡。每个海星附着0.4克生石灰基本可以被杀死。0.1〜0.2克的附着量,海星即使不死,也不能保持正常状态。

正近10余年来,随着全球海参自然资源日趋枯竭与国内海参消费持续增长,我国刺参养殖呈现迅猛发展态势。尤其在烟台、威海、大连、青岛等地,刺参现已成为举足轻重的水产养殖品种,并持续引起各界业主广泛关注。因此,刺参种苗的工厂化培育技术和养殖技术随之兴起。目前,国内刺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,养殖方式也多种多样。
刺参怎么养殖,刺参养殖现状及未来发展
刺参怎么养殖:

一、海上筏式养殖
 
我们将经过中间育成体长达到3到5厘米的参苗,按一定的密度放入养殖容器内,吊挂于海区筏架上进行养殖。这种方法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,技术尚未成熟,以下我来进行简要介绍。
 
我认为选择在潮流畅通、风浪平缓、无工业污染的海区,将3到5厘米的参苗装入扇贝、鲍养殖笼或塑料养殖筒内,吊挂于海区筏架上进行养殖。
 
放养密度是扇贝养殖笼5-10头/层,鲍养殖笼(直径60厘米,12层)50-100头/层;塑料养殖筒(直径25厘米、长60厘米)50-100头/筒。吊挂水层4-8 米,吊挂距离2-3米。由于刚吊养时个体较小,可适当加大养殖密度。
 
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:
 
1 .投饵
 
我认为饵料以配合饵料为主,还可以适当投喂海带和鼠尾藻等。投喂鼠尾藻可以缓冲水流,增加网笼内的沉积浮泥,作为刺参饵料的补充。投饵时要满足刺参的生长需要,并根据实际摄食情况及时加以调整。
 
 
2及时疏散养殖密度
 
我们发现随着刺参的生长、个体增大,应及时调整养殖密度,以免影响生长。
 
3 .检查
 
我认为养殖时要经常检查网笼,防止网笼堵塞,导致刺参窒息死亡。
 
我们利用此法还可进行贝参混养和参藻混养,在5-6月扇贝中间暂养或分苗后,或11-12月海带分苗后,直接将刺参种苗放入扇贝笼内,挂于筏架进行混养。混养密度为1 龄以上的幼、成参1-3头/层。
 
按此密度进行混养可不必投饵,刺参可直接以扇贝粪便、海藻碎片、沉积于网笼的浮泥以及网笼内的小型附生生物为食。我觉得养殖时若发现网笼内的刺参饵料不足,可以适当降低混养密度。参藻混养还可以采用高密度养殖,但必须同海上筏式单独养殖一样进行养殖管理。
刺参怎么养殖,刺参养殖现状及未来发展
二、海底沉笼养殖
 
我们可以利用风平浪静、潮流畅通、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内湾,在潮下带或自然港湾修筑堤坝作为养殖区。
 
我觉得用直径10厘米的钢筋,做成70厘米*30厘米的圆形网笼,或做成4米* 2米*60厘米的长方形铁笼,外罩网衣。圆形网笼在笼外系上石块固定于海底,放苗密度为250-300头/笼;长方形铁笼可在笼内堆石30厘米,直接利用笼内的石块重量将笼固定于海底,放苗密度为2000-3000头/笼。苗种规格均为2-3厘米的参苗。
 
海底笼式养殖,每3-5天投饵一次,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饵料。日常管理工作,还包括疏散密度、检查网笼是否破 损及刺参的生长情况等。
 
三、陆上水泥池养殖
 
1、池塘场址的选择,我建议:离海边近,最好建在海边上。提水水源应选择底质为岩礁或硬泥沙底,无污染,无大量淡水注入和工业污水流进,水质清新,藻类丰富的海域。高潮线以下滩涂高于1米,这样有利于深挖建池和排水。最好靠近公路或大道,以便运输材料。
 
2、池塘的建造与布设
 
(1) 池塘的建造。在近岸选择适合建池的地方开挖砌池,池四周抹水泥。池形最好呈长方形,面积在0.07-0.7 公顷,池深2.5-3米,池底抹成斜坡,池底中央最低处安装管道,池底管道口入水处放有带密孔(孔径0.5-1.0厘米:)、规格50厘米*50厘米的铁篦滤水。管道排水口处装有阀门。我觉得建好的池子最好露出地面0.5米,池子大部分在地下,这样可利用地温,使池底水“冬暖夏凉”有利于刺参的栖息生长。
 
 
(2) 进、排水方法。安装10千瓦电机水泵一套,用机械提水。提出的海水要清新,尽量不要将混浊海水纳入池内。靠池边建有环形水渠,四周设进水口6个,且加60目筛绢滤水,水渠上游设有网目2厘米的聚乙烯网拦截杂物。排水时则由排污管阀门调节。
 
3、池塘消毒
 
池塘布好石块后,最好放满池水浸泡30天以上。然后再进水30厘米,全池泼洒5-10毫克/升漂白液。再用新鲜海水反复刷洗多次,把池子冲洗干净。
 
 
4、池水育肥
 
我觉得在放苗前半个月左右,进水50-60厘米,以刚没参礁为宜。每亩投放5-25千克发酵后的鸡粪、1.5-2千克尿素,使池水呈黄褐色或蓝绿色,同时人工向池内移植褐藻、绿藻和大叶藻,用于改善水质,增加刺参饵料。
 
1 .参苗放养
 
我建议10月份投放参苗。中间培育池投放体长1-3厘米的参苗,密度为30头/米2;养成池投放3-8厘米的参苗,密度为12头/米2。

说点什么吧
  • 全部评论(0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
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!

分享:

  
买海参请加微信 huajiao5918 (长按复制)